進補前,辨明體質,調好脾胃
未知 2019-07-08 14:27:16 0次
虛不受補,多因辨錯證 既然人人皆可補,那為何有人進補后反倒全身不適呢?這般不耐補,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虛不受補? 毛煒教授認為,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虛不受補,所謂虛不受補應是補不得法,沒有把握補的關鍵。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,陰陽寒熱不同,進補的方法也
虛不受補,多因辨錯證
既然人人皆可補,那為何有人進補后反倒全身不適呢?這般“不耐補”,是否就是傳說中的“虛不受補”?
毛煒教授認為,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虛不受補,所謂虛不受補應是補不得法,沒有把握補的關鍵。
中醫講究辨證施治,陰陽寒熱不同,進補的方法也各異。因此,進補前務必先辨明體質。然而,體質辨證自有其復雜性,不要說普通民眾,即便是非專科醫生,也容易搞混辨錯。
毛煒教授舉了個典型的例子。經常有病人說自己不能吃熱氣的東西,就算是青菜也只能煮著吃,吃炒的青菜都會上火。仔細辨察,發現他們有一個特點:下半身很冷,夏天睡覺都要蓋被子,還要穿襪子才能入睡。
這類人其實并非如其自述的“熱性體質”,而是“寒性體質”。之所以會出現熱性反應,是因為他們的陽氣太虛,根本潛不下去,只能往上跑。
如果進補時不明就里,單純以麥冬、西洋參等滋陰降“火”,必然越加不適。其實,這類人進補,當以溫陽之品(如肉桂、人參等),想辦法把陽氣“拉下去”,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
小鏈接:九大體質,如何自測
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》標準將國人體質分為9大類:平和質、氣虛質、陽虛質、陰虛質、痰濕質、濕熱質、血瘀質、氣郁質和特稟質。
通過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(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)》可簡單進行自測。但鑒于體質辨證的復雜性,最終應以專業中醫師的判斷為準。
調理脾胃,為進補開路
看到這,有人可能又有疑惑了,自己明明是找正規中醫師辨明體質,并遵醫囑進補的,為何還是補出不良反應了?
毛煒教授解釋,這種情況,可能是進補道路不暢,補益之物沒法去到該去的地方,因而起不了作用。簡單而言,即進補前少了一個小步驟——調理脾胃。
脾主運化,胃主收納,進入體內的所有食物都需要由脾胃來升清降濁,運化吸收。如果脾胃功能不好,補品很容易變成負擔,非但不能產生補益作用,還可能出現不良反應。
現代人飲食大多有點“偏頗”:偏油膩、量過大、特愛新奇食物(尤其是一些反季節食材)。然而,這些偏好對脾胃多少有些影響。
林嬿釗教授補充說,嶺南地區的人“虛不受補”的情況特別多,跟氣候不無關系。嶺南氣候偏濕熱,熱則耗氣,濕則礙脾,濕熱相搏,也會有礙進補之路。
毛煒教授強調,飲食進補,還要考慮地域的因素。舉個例子,四川氣候寒濕,當地人飲食因而喜好麻辣,常以辣椒、花椒、大小茴香、肉桂等溫熱食材驅寒祛濕;如若川人到粵,在濕熱環境下仍天天麻辣,照吃不誤,那身體自然也受不了。
所以,進補之道還應順應天時地勢,這也是“天人合一”的體現。